生态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委、市政府把生态建设工作摆到事关慈溪全局、事关长远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并提出了力争2005年确保2007年创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在2012年前创建成生态市的战略目标。为充分发挥政协参政议政作用,市政协城交环委员会于2004年4月中旬组织有关委员,并邀请市政协领导及相关部门同志赴省内义乌市、龙游县等地,就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生态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义乌市位于浙中地区,是商贸型城市,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全市共辖7个街道和6个镇,共有人口近150万,其中本地籍户口68万,外来务工经商暂住人口约60万人,流动人口20万人,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188亿元,财政收入23.1亿元。龙游县位于浙西地区,属生态型旅游城市,总面积1338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7.7万人,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35.2亿元,财政收入3.16亿元。
在考察中,我们感到两地在生态建设方面有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他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领导重视,多方联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义乌市、龙游县均成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动员大会,签订相关单位年度目标责任书,并列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机制,明确各有关部门、镇(街道)的职责、目标和任务,并在全社会营造了全民搞生态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科学规划,完善城市功能,生态理念渐入人心
义乌市坚持以人为本,以“金乌腾飞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理念和“一体两翼”拓展的规划布局,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分区。编制了《义乌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规划》、《义乌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义乌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及工作方案。龙游县加强对领导干部的规划意识强化培训,逐步确立了“五个化”的规划思路,即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期限滚动化、部门规划综合化、区块规划规模化、设计工作特色化,同时总结提炼了“八个理念”,并具体运用到建设工作中:一是把政府当作企业来运作;二是城市是一个产业,是最大的国有资产;三是规划设计是资源;四是环境建设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五是公建项目是区块的启动点;六是旧城改造是调节区域房地产市最有效的手段;七是合理的重大项目建设选址是区域的宝贵资源;八是在一定时期,营造黄金地段是滚动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整治,加大投入,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1、污染控制方面。义乌市和龙游县从小处、细处着手,出台多项措施,严格控制污染。一是建设了烟尘控制区。开展了烟尘的专项整治和饮食业油烟污染的治理工作,两地烟控区内1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全部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1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全部改成了燃油锅炉;义乌市还开展了机动车尾气排放集中整治,对尾气排放不达标的机动车强制安装了尾气净化装置,还出台了扬尘污染管理办法。二是建设了噪声达标区。整治噪声达标区内的固定声源,对噪声严重扰民的模具、门窗加工进行了专项整治;严格娱乐场所的审批,加强了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规范夜间建筑施工的申报程序。三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大力建设标准厂房。引导企业进入工业区发展,着手开展生态化工业园区建设,建立工业生态链,使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环境基础设施极其完善,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到最低水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坚决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如龙游县“以环评为基础,以产业为导向”,严把项目入园关,始终坚持环保一条“红线”,重污染、难治理的项目一律不能进县入园,建设项目做到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实现了生态型工业园区建设。四是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如义乌市建设了局域网和在线监测、监控信息平台等数字环保基础设施,对污染企业实施全天候实时监控,创建了2个空气自动监测站、1个地面水自动监测站、1个噪声自动显示仪和环保公害广告滚动仪。另外,环保机构的专职管理力量也比较强,如义乌市虽然该市环保局人员与我市差不多,但其下属的事业机构队伍有84名,远远多于我市。
2、环境整治方面。义乌市每年投入资金上亿元,开展以“路面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的农村环境整治,彻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大力实施千库保安和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水库禁止投料式养殖;投入近亿元资金对义乌江和市域范围的8条溪流进行全面整治,对河道进行疏浚清淤、保洁、护堤绿化等生态恢复工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培育生态公益林。龙游县确立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工作思路;强调好山好水也是政绩,强调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竞争力,强调留住一方青山绿水,就是农村最大的发展的工作理念;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发包、统一管理的“四统一”办法,对矿产资源和砂石资源进行管理;对农民无序、低品位建房、沿路建房进行控制;成立河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河道疏浚及砂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出台了《龙游县河道整治管理办法》,有效地遏制了乱采乱挖、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环境建设方面。义乌市和龙游县肯下功夫,舍得投入,大力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一是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和生态镇(村)建设,大力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的建设,同时着力保护饮用水源,大面积种植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二是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企业的创建活动。龙游石窟景区通过了风景名胜区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和4A旅游区的创建工作。三是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如义乌市7万吨/日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已于2001年6月投入运行,29万吨的城市第二污水处理工程也即将动工建设,率先实施了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消毒处理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到75.4%;引入了焚烧发电处理方式,采用生活垃圾处置的社会化运作机制,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为100%。
二、体会和思考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感到,义乌市和龙游县进行生态建设的力度很大,富有成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开展生态建设,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抓好生态建设,就是抓生产力、抓竞争力、抓凝聚力,就是抓城市美誉度、知名度、舒适度,这是一项造福人民、惠及后代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体会一:开展生态建设,要全面理解生态建设的内涵。生态建设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论,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而放弃发展。义乌市和龙游县在生态建设上,如果没有理解这一内涵,干部群众对抓生态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可能统一,工作措施不可能到位,工作成绩不可能出色。
体会二:开展生态建设,要领导重视,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两地党委、政府均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督查和考核。各成员单位也有较强的协作意识,责任到位、精力到位、工作到位,围绕生态建设工作形成了较强的合力。同时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人关心支持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体会三:开展生态建设,要有科学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得力的措施和创新的奖励政策。如义乌市“金乌腾飞在青山绿水之间”的规划理念和龙游县“五个化”规划思路、城市建设中的八个理念都有一定新意,对当地的生态建设都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两地围绕工作重点,细化工作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的工作举措,出实招,有实效,工作效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体会四:开展生态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和重要途径,针对我市资源匮乏的实际,一定要把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工业园区的提升、整合有机结合起来,走集约型经济发展之路。在工作实践中,要牢固树立现代经济理念和绿色GDP的理念,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对策建议
对照两地建设工作,分析我市实际,我们认为当前我市生态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差距有五个方面:
1、生态环境面貌仍得不到有效控制。
2、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尚不够大。
3、对污染的控制、监管和治理力度有待加强。
4、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市的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还未正式建立,工业企业在线监测监控和大个大气自动监测站正在筹建,而地面水自动监测站和噪声自动监测站尚未建设。
5、工作中一些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如有些干部思想认识尚未到位,规划建设滞后,工作进展不平衡。生态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绿色GDP概念还没有落实到操作层面。市民生态意识不强,可持续能力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除了要统一思想认识外,关键是要立足自身,找准薄弱环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区域性工业结构性污染和行业性污染整治为重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让全市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卫生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一)倡导循环经济,建设清洁环保的生态经济体系。当前要着力抓好“建设绿色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培育现代服务业”三个方面,推动我市“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要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实施绿色农产品推进计划,加强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海通”绿色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和“徐龙”绿色农产品储藏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要统一规划环保设施,实行排污集中控制和处理,搞好园区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促进工业企业向生态型工业园集聚。同时进一步挖掘和整合资源,打响生态旅游品牌,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优化我市的产业结构。
(二)全面开展“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工程,完成创模和生态市建设任务。建议市委、市政府重视以下各项工作: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实施引水工程;加快集污网管建设,推进污水处理进程,实施全市污水治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开展城区河道及骨干河网整治;加强农村、农业污染控制及治理;继续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督检查;巩固并扩大“烟控区”;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管道燃气;迁建热电厂;加大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力度;完善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筹建生活垃圾生化处理厂,筹建电镀等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专用场;建设医疗垃圾焚烧炉,集中焚烧处理医疗垃圾;加强“双禁”工作,扩大中心城区“双禁”范围,扎实推进噪声达标区建设;加快公共绿地、城市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交通绿地、城郊生态防护网和风景旅游用地等绿化建设;严格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工业化,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建议开展一次创模和生态市建设情况的检查,对未按进度要求开展工作的单位下发督查通知书,必要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
(三)以区域性、工业结构性污染和行业污染防治为重点,深化城镇环保工作。工业污染防治是生态建设工作的重头戏。建议加大对印染、电镀、锻打、熔炼行业开展集中整治力度,对不按规定开展迁建的企业,该停的停,该关的关,决不能搞下不为例。对一些污染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违反规定擅自排污的,有关部门要加大依法查处力度。各镇(街道)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镇(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编制。要摸清存在的问题,根据各自实际合理划分环境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对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舍得花钱,不能等、靠、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探索,继续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开展绿化建设工程。
(四)要营造生态建设工作良好氛围。要围绕生态市建设,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紧紧抓住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这两个载体,开展各项专项宣传,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的环境意识和综合决策水平。大力开展环境警示教育,通过典型案例报道、违法事件曝光、举办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巡回展,使广大市民充分认识我市生态建设面临的巨大压力,从而唤醒人们的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要着眼于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文明,努力形成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已作部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