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下旬以来,我们调研组先后赴三北、范市、掌起、长河、崇寿、坎墩、观海卫等10余个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及单位,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走访了解等多种形式,就我市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成效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截止2003年底,全市共拥有小学142所、初级中学38所、普通高中13所、职业高中11所、特殊学校1所,有中小学学生157059人;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所;幼儿园287所,在园幼儿37414人;全市共有中小学公办教职工7740人。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完成率分别达到100%、99.7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9.9%。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7%,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6.35%,高考上线率达95.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1.08%。全市20个镇(街道)全部通过宁波市教育强镇复查和省教育强镇验收,并成为全省第一个“创强满堂红”的县(市)。有11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学,39所省示范性中小学(幼儿园),32所宁波市现代化建设达纲学校(园),6所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教育投入逐年增加。2003年,全市教育总支出达到73444.4万元,比2002年的59057.1万元,增长了24.36%。全市中小学教育装备总投入达3920万元。2003年征收农村教育附加费23582.0万元,城镇教育附加费1670.4万元,合计25252.4万元。
学校布局进一步调整。全市幼儿园总数从1999年的555所已减少到287所。2003年调减小学9所,小学、初中的校均人数分别从2000年的494人、886人增加到604人、1171人。高中段学校布局实行大调整,西部教育园区基本建成。
二、存在问题
我市教育事业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与教育现代化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慈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1、学校规模还偏小,布局还不够合理。根据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规模标准,最低三类学校规模初中、完小至少12班。全市142所小学中,12班以下的还有57所,占总数的40.1%,其中只有6个班及以下的还有24所,占总数的16.9%。全市38所初中,规模在12班以下的还有4所。
2、教育投入还不足,基础设施还较差。有的镇由于工业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不高,以保证吃饭为主,难以对教育等事业作大的投入,学校教学用房、学生活动场地不足,教学设施设备陈旧。对庵东、崇寿、天元、坎墩等4个镇(街道)近三年对教育基础设施投入调查显示,2001、2002、2003年4个镇(街道)对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平均分别为107.1、133.18、123.7万元,2003年比上年下降了7.1个百分点。生均教育公用经费也偏少,如范市镇2003年中小学生均教育公用经费只有364元,与宁波市标准(初中600元、小学400元)差距较大。对范市、天元、崇寿、横河等4个镇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调查可知,生均占地面积虽达到了省定标准三类或三类以上,而生均建筑面积还有2个镇尚未达到省最低标准。我市有90%以上的农村初中与小学还未达到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标准,80%的学校仅有能满足学生做操的活动场地。与现代化教育相配套的设施则更少。
3、农村师资薄弱,教师队伍不稳。我市中小学师资紧缺情况依然十分突出。2004年高中段事业净增80班,高中师资除部分已签约外,缺口还有120人。全市小学教师的配置比例与现代教育实际不相适应。全市现有班师比例平均1:1.55,根据省人民政府浙政办发[2004]22号文件精神,我市小学班师平均比例可达1:2.1,全市小学教师缺口将达600人。
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突出地表现为:一是代课教师比例较大。二是少数教师学历层次还偏低。三是教师队伍不稳,骨干教育紧缺。
4、农村教学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由于好的教师进城,使农村学校师资整体水平下降;优质生源外流,据了解,各镇每年外流的学生多的要达到200-300人,少的也有30-40人。优质生源的外流,又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农村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形成了教育的不均衡化。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今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按照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要求,把发展农村教育放到与城区同等重要的地位。各级领导要切实更新观念,进一步落实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2、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议市政府加快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一要加强规划,分步实施。通过三至五年,全市各镇要基本完成学校布局调整,学校规模均达到省定最低标准,形成高中段教育向市区集聚、农村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农村小学向建制镇和中心村集聚的学校建设布局。二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调整学校布局和规模。除了校校合并以外,还可设立教学点的形式。如观海卫镇从去年开始,把杜岙小学(5个班)设为宓家埭小学的一个教学点,这样,教学点的教师由学校统一管理,教师待遇一样,学校资源共享,学生如在学校就读也视同域区看待。对不同镇的邻近小规模学校,市里要加强协调,进行合并扩大规模。如范市镇(太平闸)利群希望小学(7班)和附近的观海卫镇五洞闸古窑小学(7班)可以合并一所小学。
3、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教育管理体制调整的要求,积极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市财政切实做到,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同时,市财政要适当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为进一步调动各镇(街道)财政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建议市政府制订出台相关补助政策,如添置电脑等教育设备设施,市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镇级财政也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4、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一是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实施对边远农村教师普遍上浮一级以上工资;对在偏远农村地区任教,并连续两年考核为“优秀”等次的教师,实行晋升一级工资,或可借鉴范市镇重视边远地区师资队伍稳定的做法,即边远地区学校任教的教师每月享受30元的补贴和75元的车贴,年终考核奖上浮10%。对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骨干教师进行适当补助,如任教10年以上的补助每月200或300元。二是积极实施人事倾斜政策。除实行师范毕业生定向分配外,鼓励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到边远农村任教,优先解决服务期满后的调动问题。在城区和发达镇(街道)公开招聘校长到欠发达镇工作,以此带去先进观念、信息、管理。同时,择定几所教育综合实力强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助教,送经费、仪器设备到学校,送示范课、观摩课到班,着力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抽调优秀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支教、挂职,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从城镇到农村轮岗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教师职称,凡评聘高级职称的原则上都要有一年以上的支教经历。三是加强教研网络建设。积极利用教育数码桥现代化信息工具,充分挖掘市内名师资源,组织开展“名师教研展示周”活动,定期让每一位名师展示一次教育教学成果,这对提高全市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已作部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