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状况,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农村道路组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近几年,我市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以“四横十纵”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初具雏形。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交通部提出的“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建设目标和全省实施乡村康庄工程要求,把“乡村康庄工程”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富民工程来抓。从前阶段实施的情况看:
1、建设目标比较明确。即从2003年开始到2005年,用三年时间对全市农村公路进行等级化改造和路面硬化,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形成以县道公路为主干,乡道公路为脉络的城乡相连、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实现“标准化”、“硬化”、“公交化”,新建、改建农村等级公路约500公里,村村通等级公路;对农村公路进行水泥混凝土路面“白色化”改造,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客运班车,基本形成“城乡相连、出入便捷、安全舒适”的现代化农村客运网络体系。
2、初步规划已经编制。去年各镇、街道上报了道路建设计划,市交通局根据公路网规划要求,委托市交通设计院进行《慈溪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拟定初稿。
3、政策措施能够落实。根据市政府出台的《慈溪市实施乡村康庄工程的若干意见》,各级政府和部门明确了各自职责分工,制订了建设过程中的各项管理措施和技术标准。同时,按照“上级补助、财政配套、镇村自筹”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多方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一是与上级部门补助同比例配套。列入宁波市规划的农村公路,按照省、宁波市对新建水泥路面每公里20万元、沥青路面每公里15万元,对改建水泥路面每公里12万元、沥青路面每公里7万元的补助标准,市财政同额度进行配套补助。二是未列入宁波市规划的网络公路、村与村之间的环通公路,市财政进行全额补助。三是市财政补助资金的15%用于道路绿化工程,强化农村公路的生态化建设。四是实施镇企“联姻”,拓宽筹资思路,各镇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优势,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民间资金建设通村公路。
4、工程进展较为顺利。到今年2月底,已有23条农村公路开工建设,其中横河镇沿山公路至烛溪等11条农村公路已经基本完成,累计14.3公里。未开工的2条农村公路的征地、房屋拆迁等政策处理工作已经完成;到6月底,能完成宁波市农村公路建设计划,我市被列入的有25条农村公路计44.83公里。而实际上,我市建设的农村公路将超过宁波市下达的计划,其中11条公路可以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
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总量不足,公路技术等级较低,以四级为主,有相当数量的砂石路及简易公路,有的路面坑坑洼洼,抗灾能力弱。到去年末全市还有25个行政村未通公路,与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有关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没完全到位,存在重主干道轻通村支线建设的倾向。二是在建设用地上,比较紧张,新建征地尤为困难,很有可能会影响工程的进展。三是拆迁安置工作,由于我市广大农村人口密集,外来人口较多,农民住房密集,导致公路建设中拆迁安置量大、难度大。四是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上,由于目前我市具有交通工程资质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较少,力量不足,而通村公路建设受围垦地域的制约,沟渠多,分布散,工程量小,使施工、监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我市现有316个村由原800多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如果仅以一个村建一条路,势必造成原自然村无法都通公路,影响村民的出行需要,给实现村村环通和形成公路网络化带来困难。与此同时,公交事业发展滞后。公交线路没有向农村集镇延伸。这与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不相称。
三、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1、科学规划,为实现“路运一体化”创造条件。在制定农村公路建设专项发展规划时,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公路交通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旧村改造规划及农村客运站点建设规划等进行编制。尽量利用老路改扩建,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占用有限耕地资源。充分利用旧路资源,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设施,增强晴雨通行能力。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防止水土流失,把公路建设与周边环境改善有机结合起来,与当地的山、水、林、田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农村公路与乡镇客运站点的同步建设,要考虑农村客运站点合理布局,要按照通村率和硬化率两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和全市所有行政村村村通客运班车的目标,尽量使镇际之间、村际之间路网相配套,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子通到家门口。
2、加大宣传,进一步统一对农村公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依靠政府,充分调动基层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组织实施康庄工程建设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激发基层广大农民群众对修路建设的热情,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监督管理。协调处理好涉及征地、拆迁等有关矛盾与事宜,做到主动配合、自觉拆迁、积极出资投劳,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协调顺利进行。
3、加强监管,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各镇(街道)要坚持建成一条、验收一条、补助一条的政策,积极落实配套资金,与上级补助资金一并使用。在筹集配套资金时,要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做到不拖欠农民工工资,不拖欠农民的征地拆迁费,征地拆迁要按政策办,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在资金运用上,要十分爱惜民财,充分发挥效益,对通村公路除执行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和加强监察审计力度等有关规定外,要参照农村“村务公开”的原则,实施工程经费阳光政策,实行财务公开,定期向当地群众公布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每项工程都要设置公告牌,公布工程概况、项目实施单位和具体负责人、质量监督举报电话、廉政监督举报电话等情况,以便于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4、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每条公路都要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交通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充实技术和管理力量,理顺工作关系,层层落实管理责任,认真履行好行业管理职能,把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好,把“康庄工程”建设成“放心工程”和“满意工程”。要引入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质量意识和管理理念,稳步提高施工质量。根据农村公路的特点,可积极推广符合建设项目实际情况的招投标、监理制度,实行“捆绑式”工程招标,以解决工程小、散和监理力量不足的矛盾。要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推荐选用典型路面结构,保证公路合理使用年限。在重视建设的同时,应逐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确立“建是前提,养是关键”、“三分筑路、七分养护”的指导思想,建养并重,加大对养护管理的投入,加强对养护队伍的建设,提高公路完好率,维护路产、路权,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逐步规范化。
此外,农村道路建设的发展,对公共交通事业提出了新的发展课题。多年来,农村群众对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要求呼声强烈,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有大量的议案、提案提出,建议市政府为方便群众,有重点分阶段地实施发展公共交通事业,逐年向农村集镇延伸,使我市20个镇(街道)在三、五年内都能通公交车,实现公交事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公交事业,必须改变目前交通运输与公共交通由两个不同部门管理的体制弊端,应由市政府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协调两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最终确定由一个部门为主管理,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为把我市的公交事业发展到一个新水平而努力。
(已作部分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