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慈溪生态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2005-03-09 阅读: 551
关于加快慈溪生态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民盟慈溪市总支部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切入点和突破口。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循环经济得到日益重视,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并初步呈现了“一体两翼”的市域城镇格局,为生态市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杭州湾大桥及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建设,对慈溪的发展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面临挑战。然而,慈溪市的发展现状与规划,相对可持续发展及建设生态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制约甚至严重影响本市的发展。因此,慈溪生态市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慈溪生态市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生态承载力与社会发展关系尚未作深入研究。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环境能维持社会发展、人类居住生存的能力。生态市建设应基于生态承载力来规划、实施,它是防止不合理、过度发展而破坏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条件。但至今,我市尚未涉及全市复合生态系统有关生态承载能力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尚未具体弄清市域的生态承载力。如果盲目地超越生态承载力、资源和环境的供容能力,过度发展人口、某些生产项目等,结果势必抑制其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例如,我市水资源的绝对量本不算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341.9mm,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约为5.211亿m3,但由于人口发展的密度大,多年平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29 m3,相当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6%,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0%,浙江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24 %。(这些人口数据还未包括我市大量的外来人口,水资源占有量中还未扣除工业用水量。)同时,随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用水耗水量激增,我市成为全国严重缺水县市之一。按有关统计口径,预计至2010年和2020年,缺水总量将分别达到2.1亿m3和3.4亿m3。水资源的紧缺,已给生活在慈溪的每位市民带来了切肤之痛,并将严重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市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失调较为明显。首先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结构方面。一是水体生态系统结构失调。近年来,我市的河段堤岸、甚至河底的固化率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城镇扩大与发展,原有一些具有透水性林地、草地、农田水塘等自然生态环境,代之以水泥、沥青、砖、石等材料建造起来的人工地貌体,变为不透水的封闭地面。不透水层,水的渗透速率最多仅为自然状态下的1/6,滞后时间缩短85%。这样,大大削弱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改变水文循环状况,即未旱先干,未雨先涝。大量未经达标处理的生活、工农业废水污染水质,导致水体中水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剧减甚至灭绝,改变了这些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自净作用。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水环境的破坏,已成为我市最为突出的生态安全问题。二是滩涂生态系统结构失调。滩涂相当于陆域和海域之间的“肺”,起到呼吸净化作用。由于近年来大面积的围垦和开发,削弱了滩涂与海洋的物质交换功能。同时,还面临着东边的镇海化工区与慈东工业区、西边的余姚和上虞的工业区、中部的杭州湾新区等工业废弃排放,以及本市东、中、西三大垃圾填埋场的污染,原有丰富的青蟹、海瓜子、泥螺等天然渔业资源已大幅度下降,有的物种几乎灭绝。生物多样性降低,滩涂生态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三是森林覆盖率不高。我市森林覆盖率极低,特别是平原沿海地区,林木较为稀疏,草、灌也不丰富,不合理采伐破坏植被的现象依然严重,防护林、特种林所占的比例仍较小,森林生态功能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其次表现在经济产业结构方面。一是产业带动作用还不明显。近年来,虽通过工业区块(如杭州湾新区、慈东工业区等)建设,产业集聚程度有所提高,但缺少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工业区块循环经济模式难以形成;在第三产业中起发展龙头作用的旅游业还没有应有的位置。二是生态产业比重过小。如作为慈溪工业主体的制造业,目前仍以小家电、普通轴承、模具和化纤等传统产业占主导,低技术进入、低水平重复、低档次模仿、低成本产出的“四低”特点十分明显;对电镀业、印染业、小熔炼业等重污行业的整治还未能切实落实,还难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污染。三是能源消费结构尚需调整。目前还是以煤、电力、油(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而在慈溪市有很大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潮汐能开发利用甚少。
3、环境承受压力日益加剧。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慈溪的自然环境压力日益加剧。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等指标离生态市考核指标还相当遥远。
二、加快慈溪生态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细化落实目标任务。要进一步细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有关专项规划,加强生态承载力研究,特别要加强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给慈溪带来的区位优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散等研究。各镇(街道)、村(社区)等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有待进一步细化。积极发挥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等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全市各部门、镇(街道)及广大市民的积极性,按规划统一组织、细化任务、分解落实、循序渐进。特别是要抓紧落实水环境整治各项措施,加快城区河道综合整治,改变城区河道发黑发臭现象。多方位多层次开展全市绿化活动,重点启动杭州湾生态防护林建设。
2、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生态转型。这是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的关键措施。为此,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增强环境资源意识,按照生态产业的原理进行重组,加快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要以建设循环型企业为重点,构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经济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引进环境友好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在培育生态企业基础上,建设形成生态工业园区;第三产业方面,要充分利用杭州湾跨海大桥这一世界级品牌,积极发展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业。并借此同时打响慈溪“千年福地”、“滨海桥城”、“唐宋瓷都”、“杨梅之乡”的旅游品牌。
3、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竭力保障水生态安全。为市民提供基本生活的安全保障,如清洁安全的饮水、食物、服务、住房及减灾防灾等,是生态市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为此建议,一方面应多途径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防止水资源耗竭。如:加快汤浦水库、曹娥江等境外引水工程建设;增加水库数量,扩大水库容量,调节雨水时间分布不均,以丰补歉;一水多用,分质利用,大力开展中水和废水的再利用;积极推广节约用水,通过技改,降低万元产值的耗水率等。另一方面要多途径截污分流,防止水体生态恶化。如:激励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行工业生产清洁、节水工程,减少废水排放量;加强基础投入,提高城区污水处理率,并将雨污分流纳入污水处理系统;逐步发展生态住宅等建筑,实行污水的集中处理(污水处理厂)与分散处理(人居小区、企业的污水就地、分散处理和利用)相结合;恢复与扩大沿岸植物,提高拦截、过滤进入水体的泥沙等物质的能力;大力推广种植、养殖、太阳能及沼气四结合就地处理污水系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尽量控制农业内源污染;改进垃圾集中填埋办法,尽快实施垃圾生化处理,以达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目的。
4、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尽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寓环保于生产和消费中,尽快建设慈溪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如对土地资源,应该采取内涵挖潜和适度扩张相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促进工业经济由粗放增长型向集约增长型的根本性转变;针对近来的电荒问题,更应确立节约观念。如夏天全市空调温度调高一度,就能减少5-6万千瓦的用电负荷,相当于全市1/10的电力缺口;积极宣传并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形成全社会节水意识,科学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如利用慈溪丘陵(或沿海)地带的优势,在山上(或沿海)设置风力发电设备。
5、深化生态市内涵认识,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生态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式的“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工程,而是一种竞争、共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一种不断进化与完善的通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一种发展生产力同时又保护生存环境的战略举措。生态市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开拓性、综合性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为此,建议政府要建立和健全生态市建设的行政、法制、经济、社会教育和技术等保障机制。尤其是要建立基金扶持,制定相关鼓励和优惠政策,保证谁环保谁受益,激励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通力合作,全力以赴加快生态市建设。 (此文已作部分删减)
版权所有 : 政协慈溪市委员会 Copyright 2018 cxzx.gov.cn
主办单位: 政协慈溪市委员会 联系电话: 0574-63980926 地址 : 慈溪市行政中心
ICP备案 : 浙ICP备18047331号-1 建议使用IE8及以上版本IE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 技术支持: 谷多网络
您是第6494467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