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企业人才工作建设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 叶建荣
人才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谁能吸引人才,充分发掘人才的作用,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纵观国际,德国、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的废墟中迅速复苏并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今天的经济强国,人才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年前,美国政府出台了以吸纳世界各地的优秀科技人才为核心的《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办法》,并计划在3年内每年从国外吸收19.5万名科技人员,以支撑美国经济、技术、科技的发展。放眼国内,国家为了支持中西部经济发展,除了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也在人才的引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吸引人才飞向“西”“北”,以加快西部大开发;上海计划于2005年要建成亚洲人才资源高地,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37万;在浙江省,从2004年起开始启动万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将在3年内向全国引进1万名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从国际到国内,从东部到西部无不为人才而动。实践已经证明人才政策的正确与否和人才集聚能力的强弱,是造成发展速度迥异和贫富差距极大的关键因素。
在全国人才之战越演越烈的情况下,慈溪市也不例外,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大桥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我市加快了融入大上海的进程。2003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大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245.04亿,成为“长三角经济带”南翼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对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大。近几年来,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在人才工作上做了许多事情,大批引进人才为慈溪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从人才管理总体来看,人才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相当突出,人才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从全局高度,深刻认识人才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新世纪人才工程。
一、我市企业人才工作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几年努力,我市企业人才工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人才需求总量,特别是高层次相对不足,中高级技工人才紧缺。虽然今年我市经历了缺电、断水,宏观调控等各方面的影响,从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分析,我市1-9月份在建千万元及以上项目达到262只,完成财务数达35.94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技改设备投入23.9亿元,同比增长34%。这些新建、技改项目都将增加对人才的需求。
我市经济大多集中于传统加工业,如今正面临产业的升级,以增加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对高科技人才、高级技工人才需求量将越来越大。与邻近慈溪的余姚相比,虽然在工业总量上,慈溪要高出余姚一大节,但就科技创新力而言,慈溪却低于余姚,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例,慈溪市仅有3家,而余姚却有9家。企业要技术升级,人才造成了瓶颈。
我市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许多园区仍限于企业的集聚,源于企业间相互模仿,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同一分工环节,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很低,产品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扩张还不够,而且科技含量和国际化程度不够。据省城调队在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四地的调查结果统计:缺口率最高的为高级技师,达93.8%,其次为技师,缺口率为66.0%,高级技工和中级工的缺口率相近,分别为52.3%、56.7%,缺口率最低的为初级工,但其缺口率也达到33.7%。从调查情况来看,企业技工需求较大的工种有钳工、电工、电焊、机修工。在宁波、慈溪等地50余家求贤若渴的大中型企业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高层次人才和中高级技工的不足,使我市在未来的发展中缺乏强劲的竞争力。
2、我市的民营企业经营者总体文化素质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我市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型职业经理人的需求将会更大。我市虽然工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大关,但整个慈溪市销售额超过10亿的企业只有2-3家,没有一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估计05年也不一定会有。这与慈溪市的经济地位是极度不相符的,这与慈溪企业大多起源于“草根企业”,有一定的关系。而企业要做大、做强,人才必须先行。而如今,在良好的企业配套资源支持下,慈溪的企业大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新一轮的战略扩张,而相应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型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工作,在意识和行动上,相对迟缓。《中外管理》描写慈溪的富裕时写道,这个100万人口的城市,有2000辆宝马。这个数字可能不准确,但我敢说有2000辆以上的高档轿车,那不会过分吧?然而,这么富裕的一个城市,有多少个年薪30万以上的职业经理人?估计不会超过50人。中国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个肉就是宝马,而这个竹就是文化,就是人才。
3、我市以前的人才引进主要以生产技术为主流,而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才引进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一方面城市发展和建设急需的服务业、中介业人才极度缺乏,如物流、旅游业、金融、外经贸、公共管理、规划设计以及经济研究等方面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文教卫等服务人才占比较大,如2002年,教育、卫生、和经济会计等专业技术人才占了全市人才总数的近56%,而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外销员资格的外经外贸人才仅分别占25%和0.6%,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就企业人才而言,90%以上是搞传统产业的,真正搞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不到10%,与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
4、政府重视,相应的政策执行情况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已出台了众多人才政策和配套措施。在工作中,高层领导重视,但企业在办理具体事情时,有时还会碰到难办的事,如外来人员的退保、转保。个别公务人员话难听、事难办,影响慈溪形象。另外,因购房、子女教育、入托等方面的“生活成本”过高,也影响到外来人才在慈溪的落户与长期工作。
影响企业人才工作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⑴在思想和意识上没有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外来人才在企业界和社会上的地位偏低。政府对企业人才的社会保障监控力度低,人文环境不够理想,用人单位的“小环境”对人才引进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全市文化设施少,档次不高,休闲娱乐场所品位低,无法满足中高层人才的精神需要。而社会上的排外心理、治安情况、赌博、用人单位的用人政策,对人才的引进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
⑵轻视技工队伍的培养。我市是制造业发达的城市,众多企业中有一大批无学历或无职称的高素质劳动者。他们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传统管理方法的影响,使大批技术工人长期游离于人才队伍之外。而缺乏技工能力的鉴定和进一步培养,使我市中高级技工较为缺乏,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提升有一定影响。
⑶我市规模企业少、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企业研发中心少,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载体。人才不是孤立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吸引人才和人才成长都需要相应的载体,需要有一个交流发展的平台,尤其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适合的单位、岗位和工作条件。但我市在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方面载体不多,如就吸引人才的主体——企业而言,由于我市的多数产业和特色经济主要由劳动密集型企业构成,规模、档次、科技含量都不高,企业自有研发中心为数不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不大。
⑷人才管理模式有待改善。政府机关部门就人才工作和人才引进陆续出台许多政策,作了很多实事,对人才工作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从现有的模式来看,政府部门几乎把所有的力量多聚焦在高层次人才的身上,高层次人才体检、补贴工作、“115人才”工程的入选、评选突出贡献技术人员、一年一度的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等,这些方面工作有一定力度。除了高层次人才外,其余中低层人才的引进、使用工作几乎由企业自己包揽,政府文件和政策对中低层人才使用缺乏指导性。
⑸政府重视,相应的政策执行情况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已出台了众多人才政策和配套措施,但具体办理时还是遇到了不小的难度,主要是具体办事部门认识过程有差异;其次,生活水平、物价,如房子、子女入托、入学择校费等也对人才的落户有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和建议
1、根据未来几年慈溪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来制订慈溪市中长期人才工作和人才引进工作的规划和政策,由市政府直接进行跟踪与落实。工作规划具体可根据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的目标和要求,以大桥经济、城市园区建设、特色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城市规划来确定人才需求结构、数量和层次。大桥经济起到四个先进基地作用外,应加上第五个即先进的人才集散基地作用。
2、创优人文环境,加快城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和大剧院等设施的建设,为人才提高素质能力、调剂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强化城市的学术氛围、充分发挥市科协和各类学会、协会的作用,经常开展学术、技术讲座及其它形式的交流活动,为各类人才提供交流发展的平台。
3、解决人才引进的实际问题,完善人才政策的配套措施,降低外地人才的生活成本。加快建设已经规划的人才公寓,帮助解决外来人才在慈溪的购房、职称评定、晋升、子女入托、上学等困难,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大环境。
4、根据区域经济的特色,在重视对中高级人才引进的同时,也要重视技术工人、技师等的使用、培养和引进。鼓励和资助各部门和民间力量开办多种形式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以提高“慈溪制造”的产品档次和水平。
5、对规模企业,特别是在百强企业中,广泛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助,建立技术工作平台,以吸引高素质的科研技术人才,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升级,推动慈溪的整体技术竞争力。
6、在做好外来人才工作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待外来和本土两类人才应该给予公正的待遇和平等的机会,在政策的制订和落实上,既要有利于引进和留住外来人才,也要有利于充分调动本土人才投身家园建设的无限热诚。
7、要充分利用上海、杭州等城市的科技、经营人才优势,加强政府、企业间的科技、教育、文化合作和人才交流,大力支持和鼓励上海、杭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到我市建立分校、分所、技术中心,加快在人才上合作,创立全新的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的机制。
8、设立创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鼓励留学归国人员或外地科研人员自带项目来慈溪创业,以促进慈溪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