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开展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的建议
市政协文艺体育新闻出版界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发展历程中积累的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价值并且不可替代的文物古迹。申遗,即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1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重新设置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全国129个申报项目中评选出35个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备案。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有世界文化遗产30个、列入预备名单的35个。中国是文明古国、文物大国,文物古迹众多,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111个,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及其预备名单的项目仅65个,上林湖越窑遗址作为中国古代瓷窑遗址的唯一代表入选,可见其价值和地位非同一般。
一、上林湖越窑遗址的价值
(一)遗址概况
上林湖越窑遗址位于慈溪市中南部丘陵地带,共有瓷窑遗址近193处,集中分布在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周围。其中,上林湖库区115处、白洋湖12处、里杜湖15处、古银锭湖(今匡堰镇乾炳村)37处、烛溪湖、上岙湖等地14处。通过对窑址瓷片标本的对比、研究,可以确认东汉三国时期11处,东晋南朝时期9处、唐宋时期173处。烧造时间从东汉开始,至南宋中期完全停烧,延续时间长达千年之久,展现了越窑从创造、发展、鼎盛到衰落的整个历史轨迹,素有“露天青瓷博物馆”之称。
上林湖不仅是唐宋越窑青瓷的生产中心,也作为秘色瓷的发源地而闻名于世。据文献记载,晚唐至北宋,秘色瓷作为地方特贡品供奉朝廷,仅吴越国历年所贡瓷器就达17万件之多。上林湖越窑青瓷在中唐开始便已经销往海外,是我国最早行销海外的大宗商品。在韩国、日本、印度、伊朗、埃及、苏丹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出土了唐至北宋时期的越窑青瓷,特别是前几年在印尼海域沉船中出土了二十多万件越窑青瓷,这些出土的越窑青瓷和瓷片标本表明上林湖越窑青瓷外销范围广,数量大。
上林湖越窑遗址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寺龙口窑址、开刀山窑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入上林湖遗址,统称为“上林湖越窑遗址”。
2006年编制的《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规划》涵盖了上林湖、古银锭湖、白洋湖、里杜湖四个片区,规划面积总计8328.1公顷。
(二)遗址价值评估
上林湖越窑遗址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延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世界上同类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符合世界遗产价值标准的1-4条:
1、上林湖越窑遗址体现了公元9~11世纪中国青瓷的主流技术和独特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唐宋时期青瓷制造的最高水平。
2、上林湖越窑青瓷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延续时期最长的瓷种,而且在公元9~11世纪对埃及与波斯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陶瓷制作产生过显著影响。
3、上林湖越窑曾是中国古代越窑青瓷的中心烧造区,丰富的瓷片堆积、窑床遗址、作坊遗址以及相关的山形水系为中国青瓷发展历史提供了突出的证据。
4、越窑是我国最早形成的瓷窑体系,窑场众多、分布地区甚广、产品风格一致。上林湖越窑遗址的历史沿用年代约为公元2世纪~12世纪(东汉~宋),是目前青瓷烧造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窑场分布最集中的遗址群,可作为越窑烧造场所的典范,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三)申遗的意义
珍惜并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密切关联全人类的过去和现在,更与整个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密切相连。在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切实做好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文化大市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申遗可以提高我市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美誉度。申遗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通过申遗,可以弘扬慈溪独特的青瓷文化,提高慈溪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促进慈溪现代文化的创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深远意义。
2、申遗可产生巨大的精神推动力。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脉,申遗体现了慈溪为保护人类文明的贡献精神,将大大增强慈溪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先进文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申遗可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全面提升。我们既要注重申遗的结果,更要注重申遗的过程。申遗是一个全面宣传动员和科学管理保护的过程,通过申遗这个平台和载体,可以提高我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促进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可得到来自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指导,使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上林湖越窑遗址的管理水平。
二、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形势分析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设立是严格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审世界遗产的程序进行的,从初选到专业评估、到最终评审,都有完整而严格的工作规范。上林湖越窑遗址以其独特的优势名列其中,说明我市的申遗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已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但同时,上林湖越窑申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申遗的有利条件
第一,上林湖越窑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使各项申遗工作的正式开展具备了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第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物局对这一项目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对上林湖越窑遗址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予以一致的认同。第三,上林湖越窑遗址作为全国一千多个古瓷窑址的杰出代表,是预备名单中唯一列入的中国古瓷窑址项目,具有独特的优势。第四,市委、市政府对申遗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推进申遗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保障。
(二)申遗的不利条件
在申遗过程中,我们既赢得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许多困难。第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日趋严格。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规定,每个国家每年最多只能申报一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全球每年申报总数不超过45个,而每年申报的项目最终通过的不超过40%,因此,申遗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国家文物局将加大对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的监管力度,参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吸纳符合条件、达到要求的遗产项目,而对保护管理出现问题的项目给予黄牌警告或除名。第二,上林湖越窑遗址虽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但这仅仅是起步工作,申遗的实质性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第三,我市在申遗方面缺乏工作经验,基础薄弱,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人才队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业务基础建设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缺乏深度和广度。第四,遗址的管理面临严峻的形势,由于遗址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加之人手少、装备差,管理难度大,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尤其是近年来非法盗掘及乱建坟墓等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对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加快申遗的对策建议
我们要充分把握机遇,认清当前申遗工作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困难,扬长避短,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申遗进程。
(一)抓住机遇,认清形势,加快我市申遗工作进程
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对申遗工作的领导,把申遗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议市政府成立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具体指导协调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工作。成立上林湖越窑遗址文保所,明确为市文广局下属事业单位,优先配足配强所需人员,切实承担遗址的保护管理和申遗工作。同时,要聘请国内外有关专家,成立权威咨询机构,及时掌握国内外申遗的动态信息。
(二)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全面实施《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规划》
2005-2006年编制的《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规划》即将通过评审,这是申遗的基础工作,争取尽快实施,并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尤其是近期项目对申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二是加快遗址博物馆建设,创新设计理念,其功能布局、展陈内容以及投资规模等必须符合申遗和开放的要求,并争取注册“中国越窑博物馆”;三是整治遗址周边环境,实施原生态保护,督促协调规划、建设、环保、国土、旅游、水利、农林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认真做好涉及上林湖越窑遗址保护的各项工作,严格控制影响遗址周边环境的建设项目,对已有的影响上林湖越窑遗址及其周边环境的设施,必须限期整改治理;四是完善基础工作,加强考古研究,挖掘内涵,认真做好“四有”档案及资料信息库等工作;五是启动编制申报文本,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加强与权威机构和科研院校的协作,争取在三年内完成申报文本初稿。
(三)健全法规,严格管理,确保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遗产公约》规定,遗产地必须制订出台具体的管理规章和办法,因此,首先要启动遗址管理立法程序,开展立法调研,争取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上林湖越窑遗址管理办法》;其次是要加强对遗址的日常管理,配备专职人员和装备,制止非法盗掘等破坏遗址的违法行为;三是要发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各职能部门及当地政府的作用,建立上下联动的执法监督机制。
(四)强化宣传,打造品牌,努力提高展示力和影响力
宣传文化部门要统筹协调,精心策划,认真做好遗址的宣传展示工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申遗氛围。近期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工作交流平台,采取政府与民间合作方式,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以及举办青瓷文化节等形式,提升青瓷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利用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开展申遗宣传,使申遗理念深入人心,达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目的;三是发挥我市现有文物资源优势,编辑出版慈溪市博物馆《文物精萃》,拍摄上林湖越窑遗址申遗专题片,打造青瓷瓯乐品牌,创作上林湖申遗主题歌等,同时还要加强与中央、省级媒体的合作,使申遗宣传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