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善我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掌起镇联络委员会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之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市工业企业正面临土地、资金等要素紧缺、环境约束、成本上升等矛盾,以要素投入驱动和粗放型外延扩张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我市工业企业如何克服和缓解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政府有关部门如何更好地为企业营造自主创新环境,使企业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从而提高我市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认真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现状
我市工业经济经过了近二十年的跳跃式发展,许多企业经历了初创、扩张、徘徊、提升等阶段,得到了发展壮大。我市工业经济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飞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应该说已经具备了实现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和条件。到2006年底止,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已有1661家,这批企业正成为或者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对我市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成效比较明显。一是科研机构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目前我市累计拥有各级科研机构及行业工程中心69家,其中拥有国家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分中心2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6家,企业工程中心4家,宁波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0家。二是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不断增加。2006年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达14396万元,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4.66%。另一方面,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技术创新的力度加大,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据了解,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其中企业自筹资金占到85%。三是新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增强。2006年,我市累计获得宁波市级以上新产品152只(不包括经发局的146只),其中国家级重点新产品3只,无论从新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位居宁波市各县市前列。
同时,我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产出能力不断提高,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企业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数大幅增加。从专利申请和拥有情况看,2006年我市共获得国内专利授权申请数1792件,其中发明专利36件,实用新型专利384件、外观设计专利1372件,授权总量同比增长86.5%,占到全宁波市的近1/3,比“十五”期初增加了一倍。二是企业品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品牌竞争力不断加强,许多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已成为国际跨国商业集团全球采购对象。截止2006年底,全市已有中国“驰名商标”37件,商务部评定的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2个,中国名牌产品总数8个,位居宁波市第二。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截止2006年底,全市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宁波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5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的增长。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53.40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2.1%,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4%。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它们占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2.05%、25.60%、13.67%和5.32%。
二、在推进我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在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推进我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研发经费的投入机制。企业发展急功近利,以机会和低廉劳动力成本为发展战略,忽视自主创新的基础工作。如200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256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不到20%,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企业自主创新人力资源匮乏,投入仍显不足。一定规模和较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据2006年对我市50家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没有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企业即使有了人才,也存在人才留住难的问题。同时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投入还不足,据《2005年全省县市区科技进步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研发经费为6.13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9位),平均每家不足50万元,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为1.04%(比例排名全省第45位),与省科技强市1.5%的标准仍有较大的距离。低水平的投入,导致多数工业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普遍维持在对一些低端技术的研发上,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在政策鼓励、创新环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市的政策落实、创新环境与其他县市相比,确实具有领先优势,但也应看到,在引导、宣传等工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引起共鸣的往往只是少部分的较大规模企业,而对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工作的引导作用并不明显。一些企业对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还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多数企业普遍存在技术支撑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现象。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如,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扶持力度还需加强,政策法规有待完善;部分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较松散,行为短期化,有些往往以临时组合争取政府补助为目的居多,缺乏满足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机制;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导致本就匮乏的技术创新要素分散、交叉、重复,难以集成聚焦在产业持续创新链上,不利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改善我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的几点建议
根据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工程的总体要求,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企业快速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实现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的有效捷径。为此建议:首先,要加强相关科技合作项目的审查和监督,提高科技合作项目的技术含金量,侧重在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对没有知识产权的项目不于立项,不作扶持。其次,针对本市的产业结构、行业属性,积极组织人力、资金等要素对重点领域的行业,特别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十大科技专项,对其中支柱产业的关键和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并提出新的专项课题,引领企业发展,使产学研真正有方向、有目标,解决企业创新中的共性问题,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再次,为企业搭好产学研平台,创造公共服务条件。如有关部门正在筹建的重点行业专利检索数据库、行业数据库、人才库及专家库等,以政府服务外包的形式,把这些数据和信息推入市场,进入市场化运作(如以非企业形式搭建一个技术服务平台),使企业与相关科研单位、院校之间自主结合,真正发挥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作用。作为政府要充分发挥企业与相关科研单位、院校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同时要提高政府有关部门科技管理者的知识水平,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更新相关知识,紧跟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步伐,更好地引导企业,为企业提供服务。
(二)进一步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环境。首先,积极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发展等提供更为完善的法律保护。知识产权是知识、科学技术转化为资产、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现在的市场经济可以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人才、知识、信息的竞争,集中就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一项科技进步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投入是难以收回的。因此政府作为企业的坚强后盾,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查处打击各种专利假冒、知识产权侵权等行为,最大程度地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其次,推进技术入股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应用。企业要想提高创新能力,留住人才,关键是要处理好货币资本和技术人力资本的关系,要改变以往那些只有实物资产才能拥有产权的条规限制,允许某一方面的专家、精英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以其自身的人力资本折作股份,拥有一部分的产权。这不仅需要企业提高这方面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要积极完善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度,包括要素参与分配、创造便利条件和政府奖励等人才政策,同时要切实做好引导、宣传工作,真正发挥技术、人才、企业的三结合,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