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杭州湾片区联动发展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新浦镇联络委员会
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一中心四片区”的市域空间布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分别就“一中心四片区”的战略决策进行了具体部署,并作出了相关决定。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全线贯通,如何抓住和利用好大桥经济时代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实现杭州湾片区的联动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攻坚期、加速期和关键期。
一、杭州湾片区联动发展的基本现状
杭州湾片区位于慈溪市北部,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6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三大中心城市(上海、杭州、宁波)经济三角的中心地带。杭州湾片区包括杭州湾新区、庵东镇、崇寿镇和新浦镇,下辖47个村,拥有居住地户籍的人口数为13.58万人,片区内暂住人口11.86万人。2006年杭州湾片区一区三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68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49.38亿元,实现外贸交货值76.85亿美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26元。随着杭州湾新区的快速发展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三镇已显示出主动融入杭州湾新区共谋发展的趋向,并体现出较好的辐射带动效应。如庵东镇,依托桥头堡区块的战略优势,相关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点高、手笔大,涌现出许多亮点和特色;特别是崇寿镇,近期周边房地产业升温,受辐射带动效应更为明显。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离杭州湾片区联动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联动发展也呈现出许多不平衡性,特别是新浦镇,由于片区东部开发相对滞后,导致联动发展的气息十分淡薄,新浦也俨然成了杭州湾片区“遗忘的角落”。因此,一区三镇的进一步发展已受到影响,及早研究片区联动发展已是当务之急,必须引起各方共同关注。
二、杭州湾片区联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联动发展认识难到位。由于片区联动发展是一个新概念、新课题,当前许多基层干部群众对此的认知度还不高,认识还不到位。在座谈中不难发现,不少干部群众对“片区”、“片区联动发展”的概念是什么,意义有哪些,具体怎么搞,模糊不清;很多同志对片区联动发展存在观望心态,看一步,走一步;有些干部对联动发展的大局意识尚未形成,更多地侧重于考虑本地利益,导致很难启动相关实质性工作。
二是规划先导作用难体现。片区联动发展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能否体现规划的先导作用,更是片区联动发展成败得失的核心问题。前阶段一区三镇各自区域内的规划及杭州湾片区的整体规划都在着手编制,但鉴于规划编制的主体和时间不一,加之片区规划属于区域性协调规划,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法律依据,对相关行政主体并无多大的约束力,导致出现“新老规划不配套、大小规划相矛盾”等问题,更与体现规划先导作用的要求不相适应。比如,杭州湾片区规划与一区三镇的规划存在某些不一致性,片区规划中某区块属于科教区,而镇域规划中该区块的功能定位则是工业区。又比如,新浦镇的镇域规划只涉及现有17个村中的14个,不包括下洋浦、新闸、腰塘3村,而杭州湾片区中近期规划中也没有把上述3个村纳入之中,导致规划空档现象的出现,直接制约着3个村的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影响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稳定。又如,杭州湾片区总的功能定位尚处于理顺、提升中,片区东部、南部只有远期规划,存在着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对片区内一区三镇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把握。
三是各自为政格局难协调。从目前情况看,杭州湾片区涉及多个行政主体,杭州湾新区与庵东、崇寿和新浦在行政体制上无隶属关系,从片区联动发展的角度看,既无具体牵头落实的相关行政主体,又无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同时,一区三镇均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调控主体,呈现出以我为主、各自为政的状态,加之“本位主义”的驱动,直接导致有关干部群众对片区联动发展的热情不高、信心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强。
四是发展空间受限难突破。在“工业立市”、“三产兴市”的大背景下,不论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引进重大三产项目,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用地指标、资源要素、能源供应等方面的制约,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进一步跨越。以新浦为例,近年来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东西两大工业园区产业的集聚效应进一步体现。但是,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和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东西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承载能力已不能满足现有的发展需要,新浦急需建立一个占地约2000亩左右的高新科技工业区,且每年需另新增工业用地指标300亩,以满足新浦现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实际需要。但事实上,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基本农田得到刚性保护,土地供给受到严格控制,新浦每年可供应的工业用地指标微乎其微,土地卡脖子的现象进一步显现,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违章建设的大量存在。同样,庵东、崇寿等镇也存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等类似“成长中的烦恼”,致使工业经济发展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受到较大的制约。
五是产业经济发展难联动。杭州湾片区一区三镇经济发展相对独立,以工业经济为例,杭州湾新区以发展汽车零部件、模具机械、电子信息为主;庵东以发展机械电器、针棉织品、塑料电子、建筑材料等为主;崇寿以发展化纤、纺织、服装、塑料五金、钢构等制造加工业为主;新浦以发展水暖件、家电、婴儿推车等三大工业特色支柱产业为主,一区三镇相互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不高、互补性不强,片区内产业升级换代和整合联动的服务平台尚未搭建,片区内产业集群优势及集聚效应很难体现。
六是公共服务事业难统筹。从现状看,杭州湾新区从工业起步,还处于工业新区的范畴中,相配套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三镇因远离市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同服务新区的目标还有比较大的距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三镇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但要使片区内公共服务事业整合联动发展却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从座谈中我们不难发现,划入杭州湾新区的10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干部群众怨声载道。从教育事业来看,在教育体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如东三小学隶属杭州湾新区,生源也以新区为主,但现状上仍由新浦镇托管,在这种体制下,很难保证学校的正常投入和教育质量。同时,整个片区内的教育资源也未作出一个统筹安排,比如新浦、崇寿等镇均在新建初级中学,但是由于投入主体不同,往往缺乏通盘考虑,都往大而全的方向发展,势必导致一定程度上的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又比如,在医院建设的问题上,庵东、新浦、崇寿三镇的医院或已兴建或面临扩建的现实需求,如何使各镇医院在功能定位上走集约化、差异化和特色化之路,使片区内公共卫生医疗资源统筹发展,也同样值得慎重考虑。
三、杭州湾片区联动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利用多种舆论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向基层干部群众开展一次专题思想教育,把道理讲透,把意义讲明,把规划讲清,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推进杭州湾片区联动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切实增强他们参与杭州湾片区联动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引导全市上下尤其是一区三镇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关心、参与杭州湾片区的联动发展,形成全市支持杭州湾片区联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立足科学统筹,加快规划进度。从加快推进片区联动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必须通过规划来整合资源,从而达到优化空间和整合资源的目标。鉴于杭州湾片区规划及一区三镇的各自规划初稿已基本形成,为此一区三镇及相关部门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对规划进行审议、评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完善片区规划作为首要环节来抓,一切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因素,集中时间精力,确保高起点、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规划工作,片区规划要对近期、中期和远期建设进行明确,一区三镇的规划也要据此及时调整完善。
同时,必须加强规划管理的协调与统一,特别对跨行政区域的规划必须建立规划协调机制,保证对区域规划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协调和监管。另外,规划一经各方审议报上级机关批准,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技术文件公布。
三是理顺管理体制,统筹片区发展。片区联动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理顺和破解传统体制上的制约和障碍。鉴于杭州湾片区联动发展的实际,要建立健全杭州湾片区联动发展的运作机制,设立片区联动发展的常设机构,由市领导挂帅,片区内一区三镇主要负责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并明确责任分工,定期召开相关例会。
四是深化功能定位,寻求发展空间。推进杭州湾片区联动发展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当前,重点是要深入研究片区现状和外部环境影响、片区目标定位、区块功能、重点集聚区等重大课题,积极探索片区统筹管理、公共设施联合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土地流转等导向性政策措施。东区的行政商务中心、中区的现代产业经济集聚区和西区休闲商贸服务区的功能定位必须明确和深化,为片区协调、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重点是要加大土地资源的供给力度,通过围海造田、土地整理、向外调剂、存量整合等途径增加用地指标,以满足实际用地需求。以新浦为例,建议在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中将胜新线以西属于新浦的3000亩土地使用性质调整为工业用地或在七塘公路北面划拨一定量的土地,用于商贸发展或新建高新工业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m 五是优化产业布局,发挥集聚优势。当前,全省正在加速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积极承接长三角乃至世界新一轮的产业梯度转移。同时,宁波市加快推进实施“六大联动”战略,提出把杭州湾新区作为建设沿湾产业带的重点区域。为此,杭州湾片区必须牢固树立“二产主导,三产创新,一产补充”的大格局,搭建片区内产业升级换代和整合联动的服务平台,通过引进外来资金,吸引外来技术和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加快工业集聚、休闲旅游、城市配套三大功能布局,着力推进片区内的产业集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要强化一区三镇产业联动作用,要适时引导周边各镇主动接轨和服务新区,实现共同发展。
六是坚持集约配置,促进统筹发展。深化和谐发展理念,以集约资源、集聚要素、集约配置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摆上突出位置,统筹安排和建设片区内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项目,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面向片区一体、功能互补、重点突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区域性的共享水平。要从统筹发展的角度出发,强化对基础设施、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综合管理,切实使杭州湾片区内部公共事业互联共享。要改革农村建房方式,加快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步伐,原则上都要采取联排、多层和高层的建设方式,改善片区居住条件,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