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景观,是指对一些有较高的文化或历史意义、文物价值,被国家或有关权威单位评上一定级别的文化景观。如上林湖越窑遗址、虞氏旧宅天叙堂,大蓬山徐福东渡的传说等。地域文化“细部”景观,则是以细小、零碎、个别、分散性为特征的蕴藏着人文记忆或内涵的景观或事物。如我市城乡的一条老街一幢老房子,在街道流传的姚剧唱腔或民间传说,甚至是一个寻常院子里有着一定来历的一景一物等。如果把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景观比作是地域文化的主体骨架与重要脏器,那么“细部”景观,就是地域文化的血肉部分。近年来,我市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景观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镇(街道)、市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传承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大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全社会对“细部”景观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我市地域文化“细部”景观保护面临着严峻形势,如何全面开展搜集、挖掘、整理我市地域文化“细部”景观工作,保护和抢救濒危文保景观,从战略的高度打造一部慈溪地域文化的百科全书,已是当务之急。
一、充分认识我市地域文化“细部”景观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看。慈溪拥有7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先辈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和青瓷文化,构成了慈溪历史文化的现实基础,同时也孕育了丰厚的地域文化“细部”景观资源。尤其是改革开放与撤县设市以来,到大桥经济时代,慈溪所拥有的地域文化资源,在经过了漫长的积淀、嬗变与升华之后尤为丰富。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文化辐射力,将成为促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助推器”。
——从保护城市的未来和个性特色来看。地域文化“细部”景观是城市的根脉,记载着这个城市的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虽然有的呈断片式存在,有的仅是一鳞半爪,还没有得到关注、梳理与认可,但对这个地域来说却弥足珍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体现着独有的特征和个性。它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景观的补充与丰富,是连结这个地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文纽带”。一座城市一旦失去了文化记忆和历史特征,也就毁掉了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因此,保护地域文化“细部”景观,就是保护慈溪的历史、保护慈溪的特色,同时也是保护慈溪的未来。
——从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来看。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大量地域文化“细部”景观资源在人们的经意或不经意间消失了。如浒山城区仅存的两处明代遗迹(双眼井、三山所北城门)在旧城改造中也毁于一旦;原龙山所城是一处明代抗倭海防遗址,如今已是高楼林立,原来的地貌风情已不复存在……由于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连结着历史文脉的景观,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后人只能从书本里追寻那些美好的记忆。随着新一轮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及一些谙熟此道的民间艺人或知情人的过世,在发展的不断刷新中,大量的“细部”景观资源,面临着灭顶、断层与绝迹,如不加紧保护和抢救,随时有陷于文化失忆的可能。保护和抢救地域文化“细部”景观已迫在眉睫。
——从国外的实践成果来看。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与积累,国外有很多国家的地域文化保护已经逐步形成颇具特色的模式。尤其像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文景观已形成了严格的立法和相对完备的的保护机制,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当前我市地域文化“细部”景观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正确有力的引导。全社会对“细部”景观资源,还没有形成超前的眼光与敏锐的判断力,缺乏有组织有系统的引导。现阶段对“细部”景观资源所做的整理绝大部分是出于自发的、即兴的、零星的、局部的,且大都是些由作者的个人趣味与喜好形成的小打小闹式的文字记述,还没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与核实,缺乏系统、完整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如在我市的历史文化中,制盐与越窑青瓷一样构成了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头场、鸣鹤场、石堰场,这些从东到西的古老地名,都是当时浙江重要的产盐地。庵东作为石堰场的延伸,是近现代全国十大盐场之一,有“浙江盐仓”之称。对制盐业的搜集、整理工作与其在地域文化内涵中的作用及在全国的影响,存在较大差距。对体现在移民、围垦文化中的“细部”景观搜集、挖掘、整理等工作做得还不够,没有形成较完整、翔实的文史资料。
(二)保护与开发利用不尽人意。有些城市新建的景观,缺乏历史真实的依据,牵强附会,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文化内涵,个别甚至有媚俗的倾向。有些具有地域文化价值的拆迁工程,事先没有做充分的文字与图片的记录工作,一旦夷为平地,对“细部”景观遗存的保护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曾作为慈溪最大的国营企业——慈溪第二棉纺织厂的拆迁工程,所幸在大规模的拆迁之前,厂部有意识地请了几个记者与摄影高手进行现场拍摄,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但在文字记述上,毕竟留下了遗憾。一些有影响的“细部”地域文化景观被其他县市或地方抢注,如来源于慈溪地名的慈孝文化流落到江北,具有慈溪浓郁地方特色的大风筝成了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的抢眼物。一些得天独厚的“细部”景观仍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如范市灵湖的古村落——兰屿,横河客星山的严子陵故里,孙家境的家谱文化,宓家埭的虞世南故里,龙山镇田央黄黄震的泽山书院等等。
(三)存在重“实物遗存”文字记述、轻“非实物遗存”梳理的现象。“细部”景观,有“实物遗存”,如建筑、景物、器具等。有“非实物遗存”,如寄寓在一个地名里的一段掌故与沿革,一个已经传承很久却将要失传的手工业、饮食、方言、民间曲艺或民俗风情等。从我市所整理的“细部”景观材料来看,存在着重“实物遗存”的文字记述,轻“非实物遗存”梳理的现象。一些民间艺术或民俗活动,如地方戏、赛龙舟、方言(观海卫燕话)及武术(乌山拳、剑山拳、观海卫的左手棍等)已处境衰微,后继乏人,缺少文字的记录,更谈不上集中与提炼。限于人力物力等因素,定水寺的人文积淀、慈溪林场的羊角殿、沈师桥的高抬阁、天元兰街庙会等大量“细部”资源的文字考证与论述,还处于空白状态。
(四)缺乏有效的展示载体。我市至今尚无一座能反映归纳、提炼这些地域文化“细部”景观的基地或纪念馆。没有一座海塘博物馆与青瓷博物馆。也没有一座保存完整的祠堂,作为移民文化的活教材。
二、切实加强我市地域文化“细部”景观搜集挖掘整理工作的建议
(一)正确引导,全面开展搜集、挖掘、整理“细部”景观工作。要成立一个由市主要领导牵头的市地域文化全面搜集挖掘整理的专门委员会,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等,拨出专项资金,确定专人负责。要尽快从全局的角度对每一个乡镇的地域文化的细部进行排摸,列出总体提纲,分步实施。每个乡镇要成立相应的办公室,或者依靠镇志办与每个部门的专业志编写工作结合起来,联合相关单位,整合社会力量,特别是要把那些谙熟地域文化并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年长者组织起来,广泛发动,深入开展,千方百计抢救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征集传世文物、保护濒危和稀有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种,保护或记录自然和人文景观的遗址。各乡镇的“细部”景观建设既要与城市的宏观规划配套,又要与各地特色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做到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二)多管齐下,切实加强“细部”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工作。一是借助图文影像等手段。对即将消失的“实物遗存”式的“细部”景观,如还没有够上文物保护级别的古庙宇、旧祠堂、古老民宅、古海堤及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使用的生产工具等,在加快文字叙述进度的同时,用图片进行写真纪录,做到图文互动。对具有地域文化价值的重大拆迁工程,在拆迁之前,必须由专门委员会派员介入,进行文字、图片记录与录像。有重要保存价值的实物尽量予以保留。二是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民俗是一个地区的活化石,是地域文化“细部”集中的地方,是一个地区文脉得以延续的具体表现,也是文化与旅游的重要资源。要组织专门人员,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整理,使我市历史上遗留的风俗民情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三是与一般意义上的文保景观结合起来。选择几个内涵丰富、特色明显、条件较为成熟的古镇、古建筑、地方民居,如范市方家河头的古村落——兰屿,钟灵毓秀的古镇——鸣鹤。妥善处理好文物开发、利用、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使“细部”景观与文保景观相互映衬,互为注释。既做好历史人文传承,又能激活旅游业与商业的潜在能量与美好前景。
(三)利用有效载体,充分展示“细部”景观的搜集、挖掘、整理成果。无论是实物遗存,还是文字、图片、影像(记录片),都可进地域文化博物馆、乡土文化记忆图书馆。建议建立一个反映庵东以产盐为主体的地域文化博物馆,具体做法如下:1、针对我市沿海特点,对现存的残塘遗址、盐仓,反映盐民生产生活的老街、房屋,一整套原始的生产工具(如土制的纺车、织机、牛车、水车、晒盐工具,近海捕捞工具等等)等实物,有选择地加以保护,进行文字记载、图片保存,并建立档案,展示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2、抓紧组织搜集、挖掘、整理、制作、记录反映近代庵东盐民生产、生活、斗争等的文史资料、实物及图片,有条件可制作影视教育短片。3、有选择地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慈溪先民用于生产、生活的器具,统一陈列。设立场地,进行仿制和模拟表演,供市民及游客参观。
(四)结集出版慈溪地域文化景观总汇。对于没有现存资源可以挖掘的,须通过大量文献发掘,走万里路,读万卷书。通过整理,根据内在逻辑与线索,建立数据库。有针对性地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大高校、图书馆或博物馆挂钩,对有线索且文化价值高的要进行立项研究,整合资源,深入开发,推出系列文化工程。通过深入、细致、耐心的采访,理顺脉络,转化成真实可信的文字。经过专家会审、反复推敲、考证、甄别,最后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慈溪地域文化景观总汇予以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