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创建卫生强市工作的建议
2009-02-10 阅读: 1064

关于加快推进创建卫生强市工作的建议
市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医卫组

继2006年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卫生强省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后,慈溪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创建省卫生强市的目标,成为科技、教育、体育三项强县创建后的又一项创强工程。2008年11月,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创建省卫生强市工作动员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将我市创建成为首批省卫生强市的具体目标。为了加快卫生创强工作,市政协医卫组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卫生强市创建已具备的基础以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卫生事业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创建工作积累了较好的条件和基础。一是卫生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大。2005年至2007年,全市卫生总投入4.1亿元,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新增固定资产2.58亿元,新增医疗用房4.8万平方米。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卫生经费2.72亿元。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人民医院综合楼、妇幼保健院等一批新建迁建工程启动实施。二是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全市每个镇(街道)均有1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村有1家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初步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服务新格局。三是城乡居民医保制度逐步完善。继2003年新农合制度试点以来,2007年我市又率先实施了居民医保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老百姓看病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四是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78岁,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0/10万和6.60‰。但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与构建效益和谐新慈溪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卫生改革发展任务还很艰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卫生事业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地位。从社会发展要求来看,卫生工作日益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断增长,要求越来越高。城乡居民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覆盖度来看经济发展成果、看党风廉政建设、看政府管理能力、看社会和谐公平。2008年,慈溪市蝉联了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三名,人民群众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明显增加,并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但目前医疗卫生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合,2006年和2007年财政分别安排卫生经费1.2亿元和1.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3.88%和4.22%,同省卫生强市考核细则中规定的5%的标准尚有较大缺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受床位编制等因素限制,市内大医院“住院难”现象明显。至2007年底,全市拥有床位2517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45张,同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千人床位数达4.3张”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卫生事业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较短的那块木板”。
(二)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性突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历史性原因,我市卫生事业发展还不平衡,集中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西医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一是城乡医疗卫生不平衡性仍然存在。大部分先进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区,部分卫生院修建年份较长,就医环境差,技术人才匮乏。据统计,镇级(中心级)卫生院卫技人员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以大专学历为主,在编卫技人员1009人中,本科、大专和中专学历分别占14.27%、41.82%和31.32%;专业层次不高,以初级职称为主,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分别占1.29%、22.40%和67.99%。二是各地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的投入得不到保证。部分卫生院基本建设、医疗设备购置等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导致院际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并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趋势。如个别卫生院由于基建等原因负债较多,自身缺乏偿还能力,导致医院运行不畅。三是中西医发展不平衡。据统计,全市共有执业医师1370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150人,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具有中医医师资格的只有13人。2007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门诊量约占总门诊量的3%~8%,中医业务收入占总业务收入的2%~7%。
(三)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当前亟需进行的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理顺镇(中心)级卫生院管理体制和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归结起来是要实现卫生工作的重心下移,突出镇级政府的管理职能,改变以往重医疗、轻预防,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往的卫生改革是在局的层面上的单兵挺进,本次管理体制改革不是行业部门的内部改良,而是一场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改革,是全市层面的总体推进,无前例可借鉴。又因为每个地区有自身特点,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做法,要“摸着石头过河”,渐行渐进。
(四)我市外来人口多的特殊性给卫生工作增加压力。目前,全市公共卫生力量仍按户籍人口数配备,但实际服务对象为所有在慈人员。我市外来务工人员总量已超过80万,这些人员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随带的地方病比较多,自身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近几年我市虽然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但艾滋病、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艾滋病感染者逐年增加。同时涉及卫生的突发公共事件逐渐增多,如2008年发生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麻疹、手足口病疫情、抗震救灾、问题奶粉、狂犬病、体艺幼儿园等事件。而且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肺结核患者以及发生的孕产妇死亡和非法行医刑事案件等基本上都集中在外来人口群体中,麻疹、手足口病疫情及“奶粉事件”的医疗救治外来儿童均占了近三分之二。
创建卫生强市既符合上级要求,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更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创建卫生强市的目的是,以创强为载体和契机,经过两至三年的努力,全面提高我市的医疗卫生水平,解决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建立卫生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将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二、关于加快推进省卫生强市创建工作的建议
省政府和省卫生厅已先后出台了《浙江省卫生强市、卫生强县考核办法(试行)》和《浙江省卫生强县考核标准(试行)》。省卫生强县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要求、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综合保障水平和卫生管理水平等五个方面,考核总分为1000分,只有达到900分以上,才有资格申报,其中基本要求实行一票否决。近期,省卫生厅选择绍兴、义乌等地进行了卫生强市(县)试评。同时,鄞州等周边县市对创建省卫生强市非常重视,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其他措施上,工作力度都非常大,已经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卫生强市创建工作,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增强创建省卫生强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卫生强市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高、任务重、时间紧。卫生创强工作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扎扎实实把创建卫生强市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省卫生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卫生事业发展;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卫生行业的管理与监督;财政、发改、人事、人口与计生、药监等部门,要根据本部门在卫生强市创建工作中的职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关心和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切实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各镇(街道)要把做好当地卫生工作,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创建卫生强镇(街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并通过创建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确保创建基本要求全部达标
《浙江省卫生强县考核细则》(试评稿)基本要求是申报的准入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包括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卫生城市创建和卫生事业投入三个方面。为确保基本要求全部达标,一是要加强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两大体系建设。要加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卫生管理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特别是要建立以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模式,努力控制和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一体化管理率在70%以上。二是要将卫生城市创建与卫生创强相结合。明年上半年,我市将迎来省级卫生城市复评。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卫生管理,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开展创建卫生镇(街道)、村(社区)活动,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创建成果。三是要建立财政投入动态增长机制。为确保卫生强市创建成功,今后几年卫生事业投入的增长要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卫生事业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逐年增加对公共卫生的投入。
(三)着眼长远,进一步完善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保障机制
创建卫生强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通过卫生创强这个载体,着力建立和完善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一要实现经费保障。进一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不断增加卫生事业投入,在强化政府投入的同时健全社会支持系统,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卫生领域,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二要实现队伍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兴卫”战略,重视卫生人才开发和利用。着力培养一支熟悉现代管理,善于管理、敢于管理的管理人才队伍;重视专科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加强适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大幅增加高学历、高层次的卫生技术人员。根据现实需要,从明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招聘300名临床医学(护理)大专以上毕业生,其中,100名左右定向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要实现项目保障。按照创建卫生强市的工作目标,需要加快市人民医院综合楼新建、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新建等在建工程的建设进度;市第三人民医院扩建、峙山医院迁建、市红十字医院新建、逍林中心卫生院扩建、横河中心卫生院改造等工程力争在年内或明年初集中主体施工,2009年上述项目计划完成投资近2亿元。第二人民医院合资项目,2009年实施土地征用、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时,进一步做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的规划,加强卫生项目储备,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项目支持。四要实现卫生信息化保障。充分利用政务信息公开网络和新农合信息网络,作为省试点县(市、区)实施“数字卫生”工程,建立高效便捷、经济适用的卫生信息化体系,实现医疗卫生领域信息资源的共享。五要实现体制机制保障。因地制宜,建立科学、规范、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行业监管,尤其要进一步落实镇(街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建设责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由所在镇(街道)为主负责建设和管理,所有权划拨给各镇、街道,市卫生局负责业务管理和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四)广泛宣传,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是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之一。要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卫生部门要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行动,重视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重点宣传国家卫生政策、卫生法律法规和疾病卫生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主动改善生存环境。市级有关部门和各镇(街道)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乡环境整治,巩固和深化卫生镇(街道)、村(社区)创建成果。市级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做好宣传工作,及时挖掘、总结、报道卫生强市创建工作的先进做法和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卫生创强工作整体推进。

版权所有 : 政协慈溪市委员会 Copyright 2018 cxzx.gov.cn
主办单位: 政协慈溪市委员会 联系电话: 0574-63980926 地址 : 慈溪市行政中心
ICP备案 : 浙ICP备18047331号-1 建议使用IE8及以上版本IE浏览器, 1366*768以上分辨率 技术支持: 谷多网络
您是第6752703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