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新浦镇联络委员会
我市是浙江省重要的葡萄产区之一,宁波市最大的葡萄产业县(市),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葡萄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最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全市现有葡萄种植面积2.08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5万亩,总产量2万吨,总产值超过1亿元。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我市的区位优势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也给葡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市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种植面积相对集中,呈区域化分布格局。全市葡萄种植主要分布在新浦、坎墩、逍林、观海卫、掌起、周巷、龙山等镇,形成了以新浦为中心的8500亩的中部大棚巨峰栽培区,以观海卫为中心的8100亩东部欧美种、欧亚种混合型葡萄生产区,以周巷为主的西部4200亩红富士葡萄主栽区。重点葡萄专业村有新浦镇六塘南村、观海卫镇洞桥村、掌起镇洪魏村、周巷镇新缪路村、龙山镇杨高村、开发区马潭路村等,栽培面积都在千亩以上,以及坎墩、逍林、掌起等新兴葡萄园区。
(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栽培技术得到提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慈溪葡萄呈多品种栽培。目前形成以冀选1号、粉红亚都蜜、奥古斯特为主的早熟品种,以巨峰、藤稔、甬优1号、红富士为主的中熟品种,以美人指、红地球等为主的晚熟品种,早、中、晚熟葡萄品种结构得到改善。进入90年代初期,大棚栽培技术试验成功,架式从单一的露天平棚转化为大棚平棚架形、高款垂架形、篱棚架形等。同时,生产栽培中的整形修剪、疏花疏果、高接换种、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温湿度调控、标准化生产等先进实用新技术得到普及,加之大棚栽培病虫害较轻,农药使用减少三分之二,葡萄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三)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市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现已通过绿色无公害基地认证的葡萄面积已达6000余亩,如“浒农”牌葡萄通过国级A级绿色认证,“黎阳”牌、“观海卫”牌葡萄基地通过国家无公害基地、产品认证。全市拥有“桥城”、“浒农”、“黎阳”、“观海卫”、“龙峙”等品牌。慈溪葡萄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精品水果金奖、宁波市“十大名果”等荣誉称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慈溪·新浦葡萄节”,扩大了影响面,提高了知名度。慈溪葡萄已销往上海、江苏、福建、江西等东南沿海地区以及省内杭州、湖州、温州、台州、宁波等地。
(四)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形成,规模效益作用发挥明显。在政府引导下,主产地相继建立了专业的葡萄合作组织,目前全市有葡萄协会和葡萄专业合作社6-7家,还有一些自发的群众组织。如新浦镇六塘南村在2006年初,组建了新浦六塘南葡萄专业合作社,并且注册了“黎阳”商标,对推进当地葡萄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去年,六塘南村村民徐卫军等组织158户葡萄种植户,组建了“慈溪市高科果蔬专业合作社”,制订了葡萄生产标准,并组织众多农户抱团开展产销合作,大大提高了果农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我市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成为葡萄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市大部分葡萄园的基础设施还较差,葡萄大棚仍以毛竹大棚为主的占70%以上,路、沟、渠、电、水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影响到葡萄的灌溉、采摘和运输等环节。同时,由于葡萄种植村集体经济大多较为薄弱,不可能投入大笔资金用来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到葡萄上市旺季,不少本市、外地游客纷纷自驾小车来到葡萄基地采摘品尝,但由于葡萄观光园硬件及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令旅客的兴致大减。可以说,落后的基础设施与逐年增多的游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制约着葡萄产业化发展。
(二)规模化种植与耕地供给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以新浦镇六塘南村为例,一方面,由于诸多的建设用地,如沿海大通道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至宁波段高速公路建设、穿村公路寺马线改道、镇西工业区建设等征用了村里不少土地,大大削减了六塘南村葡萄种植面积,近年来,全村葡萄面积削减了近300亩。另一方面,随着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步伐的加快,有较多的农民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还想扩大种植规模,于是不少农民不得不到外地去承包土地来拓展葡萄种植空间,据初步统计,六塘南村农民向外流转承包土地种植葡萄面积已近3000亩,但仍满足不了诸多农民的需求。
(三)果品商品化处理程度不够高。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果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精品优质水果的需求也日趋强烈。从现状看,葡萄采摘后商品化、增值化处理水平落后,既导致扎堆上市,又影响销售价格。同时,包装材料原始粗放,包装档次低,保鲜设施少,保鲜技术简单,缺少品牌策划,品牌知名度不高等因素也制约着葡萄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另外,葡萄产业向二、三产业拓展极少,市内没有一家葡萄深加工企业,更没有本地企业加工的葡萄酒、葡萄汁、葡萄罐头等产品,也没有一处较好的葡萄旅游观光基地。
(四)产业发展的组织管理能力仍然不强。我市葡萄服务专业组织虽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健全。全市葡萄协会和葡萄专业合作社少而小,组织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弱。农户经营管理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各自为阵,信息闭塞,思想不开放,对新生事物难以接受。营销市场拓展能力也明显不足,虽然慈溪葡萄已销售到省内外大中城市,但主要依靠外地客户上门收购,而主动对接市场的能力还较弱,客源少。市场拓展并不广,北方如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南方如广东、香港、澳门等城市市场占有份额极低。
三、进一步发展我市葡萄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规模集聚发展。围绕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这个总目标,开展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推进大棚葡萄产业发展计划,加大支持力度,因势引导,争取通过几年努力,促使全市葡萄产业进一步集聚发展。大棚葡萄重点发展区域宜在中横线、沈海高速两侧和已基本熟化的海涂地,建议在新浦镇葡萄集中产区建设一个上规模、有档次的葡萄产业化基地,并加强路、沟、渠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要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申报宁波市葡萄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葡萄产业。同时,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促进土地向葡萄种植大户集中,解决葡萄种植户的土地需求问题。
(二)推广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农函大、绿证班等对种植户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技术培训,推广科学修剪、果穗修正、控温调湿、生草覆盖、综合防治病虫害、合理用药、安全间隔期控制等控产提质新技术,普及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提高我市葡萄总体栽培水平,全面提升葡萄果品质量。此外,针对我市葡萄产区相对集中,已具一定规模,并且设施葡萄栽培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要有效利用土地、化肥、农药和水等生产要素,可以与畜禽养殖结合,积极发展循环农业项目,构建“畜禽养殖-粪便-粪便生化处理加工-有机肥-增施有机肥-无公害葡萄生产”产业链,促进走农业发展循环之路。
(三)强化品牌建设,利用合作社拓展市场。加快农民产销经济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走产、供、销一条龙之路,鼓励专业合作社、购销户用慈溪葡萄品牌在大都市设窗口,努力提高慈溪葡萄的知名度。通过葡萄专业合作社的“壮社扩股”工作,促使葡萄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实行农资统一进货,降低生产成本,组建专业市场,建造葡萄冷藏保鲜库,提高葡萄附加值,增加专业合作社社员收入。充分发挥葡萄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优势,强化其信息沟通、技术交流、行业监管、对外宣传的功能,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要确保合作社规范化运作,不断健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体系,推动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葡萄产业经济效益。通过专业合作社与慈溪市果品公司等建立起长期广泛的业务关系,使我市几个葡萄主产区成为他们的生产基地,开创强强联合、互利互惠的新局面。
(四)开辟观光基地,拓宽产业发展空间。积极推进葡萄产业从一产向三产延伸,统筹规划,精心设计,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选择交通便利、设施较好的区块,建设1-3个集观赏、采摘、餐饮、休闲为一体的葡萄观光园。要进一步提升葡萄节的档次,从而进一步扩大慈溪葡萄的知名度。同时,以葡萄节为载体,将“葡萄采摘观赏游”纳入全市旅游体系之中,通盘考虑,点面结合,进一步扩大葡萄采摘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结合慈溪实际,发展葡萄产业不但要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还可以与提升慈溪小海鲜名声和餐饮档次紧密结合起来,促使我市三产发展有一个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