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排涝调蓄工作的建议
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城建资源环境委员会农林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全面提高防洪标准,提升抗洪调蓄能力,建设现代水利系统,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城市化建设的保障。
一、我市排涝调蓄的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的排涝调蓄工作,出台了“2001-2015年慈溪市骨干河网总体规划”(下称规划),投入巨资实施了一大批骨干河网建设项目,从2000年以来,先后完成了西部排涝工程、东部三塘横江工程、中部西部八塘横江工程,十塘横江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累计完成28条(段)河道建设任务,骨干河道建设总长已达172.27公里,占规划总长的66%,新增水面面积15.13平方公里,增加河道蓄水量和调蓄能力分别达到410.9万方和1890万方,发挥了明显的滞洪和引洪效益,同时,全市沿海11座出海排涝闸结合围涂工程建设相继完成外移扩孔,使我市总体排涝能力得到逐步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部分区域的排涝压力仍然十分严重,最近几年来排涝条件几乎没有得到改善。2007年几次台风强降水过程中,虽然水利部门采取了预排降低河道水位等措施,但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内涝和受淹。据初步了解,2007年13号台风“韦帕”影响期间,全市过程降水量170.9毫米,尚不足十年一遇排涝标准的最大降水量,而农作物成灾面积达11多万亩,绝收面积达2万余亩,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千多万元,周巷城区、浒山大塘江南侧和施山横江附近等有157户居民住宅进水,浒山城区有近3000间架空层不同程度进水。16号台风“罗莎”影响期间,全市过程降水量128.1毫米,同样不足十年一遇排涝标准的最大降雨量,但全市农作物受淹面积达到27万亩,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纵向骨干河网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已建成的骨干河道总长虽然已占“规划”总长的66%,明显快于“规划”所确定的建设进度,但大部分是横向骨干河道,主要起着汇流和调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区域内的总体排涝效益。特别是我市中部地区,幅地最长,南北达30多公里,现有的三条主要纵向排涝河道半掘浦、水云浦、四灶浦只有在八塘以北河段和半掘浦中段进行了骨干河道建设,其它河段仍保护原状。该区域的排涝形势十分严竣,每次强降水过程中六塘以南河道都会出现持续高水位的情况。如2007年13号台风“韦帕”和16号台风“罗莎”影响期间,出海排涝闸闸前水位已降到3米左右,而浒山、横河、桥头等地的河道水位仍在4-4.3米之间。根据“规划”要求,到2010年底,中部地区要完成半掘浦中段、水云浦新二江至六塘江段,新城河和四灶浦潮塘至八塘段的纵向骨干河道建设任务,但到目前为止,上述四条河道中只有半掘浦中段河道的建设任务已经完成,其余三条河道都尚未开工建设,纵向河道引洪排涝条件得不到明显改善。
(二)镇村疏浚整治不到位。一是部分河道淤积严重。从1998年至2002年全市河道五年轮疏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河道疏浚。2003年开始实施的镇村河道整治主要以穿镇、村段河道疏浚和护坡绿化为主,很少涉及到非村庄段的河道疏浚和整治。目前部分河道河床普遍抬高,有的河段的河床淤积厚度已达0.5米以上,极大地降低了河道排涝效果。二是河道擅自砌坎、填河等侵占水面的违法行为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根除。有些地方填河砌坎缩小河道断面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区域内水面率下降,影响河道的调蓄能力和排涝畅通。三是部分涉河工程建设后,施工围堰没有及时清除。这样一来,形成了瓶颈,大大减小了断面的过水流量,削弱了整条河道的过水能力,延长了排涝历时,对区域排涝构成较大威胁。四是河道阻水障碍影响严重。既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阻水,又有捕鱼网具等人为阻水工具,在排涝期间经常发现有些河道水葫芦、网具堵塞小河小桥等情况,对河道及时排涝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保证农业稳定高产的最基础条件。近几年来,由于农业收益提高缓慢,加上同一区块内不同农作物的耐淹时间不同,农民受害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一些受害轻的农民对自己出资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田间沟渠疏挖的自觉性远远不比过去;村级组织受政绩、利益和工作难度等影响,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组织发动不够重视;市镇两级政府受“谁受益、谁投入”的政策束缚,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也十分有限。目前,我市小型农田基本建设严重滞后,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田间沟渠排水不畅,堵塞严重,一遇暴雨就会出现农田长时间大面积受淹的情况。如去年16号台风中,长河镇云海村的400亩蔬菜整整淹没了3天3夜,90%的蔬菜绝收。
(四)低洼地成为新的受灾重点。我市低洼地分散,涉及面广,共有8万多亩面积,已成为新的受灾重点。这些低洼地绝大部分已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进行了治理,但是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加上年久失修,绝大部分低洼地的排涝标准已远远低于十年一遇的排涝抗灾条件。另一方面,近几年开展的土地整理等项目,标准农田建设时侧重于土地的增加,忽视了土地的高程,造成整理后的标准农田成为新的低洼地,如桥头中横线以北涌森农场区块,地面高程要比中部地区的平均低40cm左右。再者由于低洼地管理不到位,影响了设施的效益发挥,如12号台风期间龙山低洼地块,由于翻水泵在运行中空走,造成农作物受淹时间增长。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排涝调蓄工作的建议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排涝调蓄工作,我们建议如下: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我市排涝调蓄的紧迫感。要充分认识我市排涝调蓄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排涝调蓄工作对于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排涝调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协调好国土资源、财税、水利等有关部门,落实好水系建设以及灌溉排水设施建设任务,齐心协力抓好排涝调蓄工作。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规划”明确的建设时序,做好各项前期工作。要尽快在建设主体、资金投入、信贷支持、管理维护、绩效考核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合理有效的配套政策,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二)加快纵向骨干河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整体排涝效益。纵向骨干河道是引洪排涝的主干渠,它在排涝中发挥的效果要比横向骨干河道更为直接和迅速,只有搞好纵向骨干河道的贯通和连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骨干河道整体排涝效益,才能减轻区域受害的压力。市级有关部门在项目决策、项目资金、建设用地指标安排上要优先考虑纵向骨干河道建设的需要。针对中部地区目前严峻的排涝形势,建议抓紧组织实施四灶浦潮塘至八塘的骨干河道建设,尽快落实工程所需的建设资金、用地指标和拆迁安置地块,争取工程及早开工建设。建议将新城河的建设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明确可操作的具体方案和建设时限,切实改善城区以南地区的排涝条件。
(三)加强镇村河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有效改善区域排涝条件。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抓好镇村河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一是抓好河道疏浚。针对我市河道易淤积的特殊问题,建议市级有关部门制订高要求的河道疏浚标准,对不同水系和不同类别的镇村河道明确相应的允许淤积的厚度,对超过允许淤积厚度的,由属地镇村负责疏浚,市级有关部门负责抽查,每年抽查一次,抽查结果与考核和补助挂钩。二是抓好河道清障。镇村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重点抓好辖区内河道上遗留的施工围堰、行人、抗旱泥坝的清除和阻水网具、杂草等的清理,保证河道原有的过水断面。三是要保证原有的河网水面率。杜绝擅自砌坎填河等侵占水面的违法行为,对经批准砌坎填河占用水面的要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补足水面,保证区域内的河道调蓄能力不降低。
(四)加大扶持力度,扎实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低洼地治理。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低洼地治理是保证农业稳定高产和农民增收最基础的设施,涉及千家万户,开展这项工作既有组织发动问题,又有投入负担问题。目前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性不高。建议市财政加大投入,建立以市财政投入为主、镇村配套为辅、农户少量负担的投入保障机制,通过财政投入,鼓励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建议市政府加大对镇(街道、开发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考核力度,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户投资投劳的自觉性,为扎实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低洼地治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