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慈溪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民建慈溪市总支部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和消费安全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民生的社会热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重视,“食以安全为先”的消费理念日益增强。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向社会提供无污染、无药残、无激素的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问题。
一、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开展的工作及成效。近年来,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以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费免疫,全面开展生猪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瘦肉精检测,加强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管,改善生产环境,推广畜禽蜂生产标准等为重点,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至2007年,全市有11个畜禽养殖基地和畜禽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年饲养规模达到91.12万头(只);11只畜产品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1个联合蜂场列为宁波市蜂产品出口备案基地;建成畜牧小区12个,其中3个被认定为浙江省现代畜牧业生态养殖示范区、2个被列为宁波市农业产业基地;重大动物疫病保持清净;今年近2000份地产猪瘦肉精快速检测结果无阳性,等等。但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总体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
(二)存在问题
1、组织化程度低,畜产品质量控制措施真正落实到位难。我市畜牧业以一家一户饲养为主,户多、分布散,组织化程度不高。据统计,全市现有各类畜禽专业饲养户2188个、专业合作社14家,参加专业合作社的社员658名(户),不到全市专业饲养户的1/3,分散经营的占2/3以上。这些养殖户虽然在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总体还比较淡泊,认为用无公害方法饲养的畜禽产品肯定比常规方法饲养的投入多、成本高,经济效益低,思想上比较消极,影响了产品质量的控制和有关标准的实施。个别养殖场甚至为获取不当利益,抱着侥幸心理使用违禁投入品,为逃避检查不记台帐、藏匿证物,偶被查获便大打“悲情”牌、“亲情”牌,以减轻处罚。还有些养殖场在处理病死畜禽和其它不合格畜产品时,如果无政府的补贴,就偷偷出售(处理)或百般阻拦、拖延无害化处理。转地放养的某些蜂场,由于流动性大,缺少可行的监管手段,不按规范用药导致蜂产品药残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前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期间,虽然全市生猪存栏100头以上、家禽存栏2000头以上的406个养殖场全部签订了畜产品安全承诺书,但如何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还没有相应的措施。
2、监管范围不广,畜禽及其产品安全监管存在空白点。我市场是经济强市,畜牧业产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较小,但畜产品的消费和流通总量较大。据调查,我市每年有35万头肉猪、10万头菜牛(羊)和大量的禽类及其产品从外地进入,这给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通过近几年的整治,生猪流通、屠宰、产地检疫三个环节的监管力度有了明显加强,但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监督上还有空白。如一谈起畜产品质量安全,总是讲猪场、猪肉以及瘦肉精为多,相对比较重视。而我市尚未开展牛、羊、禽类的集中屠宰、集中检疫工作,对牛、羊、禽类及其产品的质量是否安全关心的人不多。目前,牛、羊宰杀点均呈放任自由状态,禽类及其产品的流通也未纳入正常监管范围,与市民吃上“放心肉”的要求还有差距。
3、生产环境较差,影响畜产品质量提升。一方面由于不少养殖场养殖设施落后,污染治理滞后,人畜混居、散养散放、混养混放等落后的养殖方式还普遍存在,畜禽排泄物随意排放和病死动物乱丢现象还比较突出,对养殖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给畜产品安全生产留下了隐患。另一方面已实行定点屠宰的肉猪,由于屠宰场设点过多,屠宰场设施和检验检测设备简陋,消毒卫生、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加上有的屠宰场制度不全,人员责任性差,猪肉质量难以保证。另外,全市缺少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对日常零星死亡的动物多数随意处理,易成为疫病传染源,对畜牧业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4、管理体制不顺,监管力量和监管能力有待加强。一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太多。如生猪管理涉及8部门,饲养、饲料、兽药、防疫、检疫由农业部门管,屠宰、加工、流通由贸易部门管,质量、鉴定由技术监督部门管等。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貌似面面俱到,实则效率低下,难免存在各部门职责不清、定位不准和管理越权错位等现象。二是市级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不彻底,畜产品质量检测未纳入农业监测中心监测范围,由市畜牧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分散进行,这种体制存在畜产品安全监管力量分散、职责不清以及信息与资源浪费现象,影响工作质量。另外,在检测设备添置上没有考虑检测畜产品药物残留的设备,与实际需要极不适应。三是监管的基础力量薄弱。镇级在编人员专职专业少,在一线执行监管的人员大多数是“购买服务”的人员,这些人员年龄偏大,知识层次较低,而且由于他们的经济来源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从其它行业获得,从事监管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因此他们的监管水平和质量离法律法规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二、建议
(一)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素质。大力宣传新的《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涉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尤其是要对一些在管理中常见、常发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广大生产经营者认识到开展无公害生产的重要性和经营、使用违禁药品的危害性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增强自觉守法意识和安全生产经营意识;使广大市民增强安全消费意识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良好氛围,使不安全畜产品没有消费市场,实现以绿色消费促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标准化生产面。一要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占全市2/3的分散养殖的专业户联合起来,提高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合作社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督促和指导社员建立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制度,规范养殖档案,并对养蜂生产实行备案制,通过落实制度和加强内部自律,抓好饲养环节质量控制措施落实,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追溯制度。二要大力培育各类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推行“龙头企业十合作社十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联结和饲养环节、生产加工环节、销售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生产条件。首先要改进养殖设施。饲养环节是保障畜产品安全的基础,改进和完善养殖设施,推进畜禽生态养殖、健康养殖,是实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从几年来的实践来看,我市以绿色畜牧小区建设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畜禽生态养殖的做法,是比较有效的。建议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绿色畜牧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30%以上的资金补助,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施生态化改造给予适当资金补助。同时要进一步明确畜牧业用地性质并列入市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对于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市建设要求的慈溪特色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在用地政策上要适当放宽,在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其次要加快屠宰设施建设。在完成市生猪屠宰中心建设后,要尽快投入资金建设牛、羊和家禽等定点屠宰场,全面推行“集中交易、集中屠宰、集中检疫、集中配送”的模式。第三要建立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场所。对病、死和扑杀的动物尸体进行集中掩埋或焚烧处理,减少动物疫病传播途径,为畜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四)整合资源,加强力量,形成畜产品安全监管合力。一要整合实验室。利用现有检测检验设备、人员及场所(包括农业要素中心6号楼朝南部份)等资源,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设施设备,建立包括畜产品、水产品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扩大监测范围,并探索人员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改变目前局所属各中心实验室小而不全、设备重复添置、检测内容跟不上实际工作需要的现状。二要加强力量。建议专题召开有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适当调整市畜牧兽医局下属两个单位的运作方式,进一步明确畜产品管理工作相关职责,加强力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要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搞好各个环节的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三要认真贯彻执行慈政办发[2007]171号文件精神,加快深化镇(街道)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逐步完善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确保各镇(街道)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由懂业务有能力的人来做,有相应的经费来保障。
(五)健全和落实制度,切实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对未经定点屠宰、集中检疫或证照不全的畜产品和违禁、不合格的畜牧业投入品要依法从严查处;加强对调运单位和个人的监管,坚决取缔地下非法活禽交易市场;实行引种和出栏申报制度,杜绝有疫病或未执行休药期的畜禽及产品流通上市。严格执行无公害基地及产品认证制度,加强无公害基地及产品的动态监管,对已认证的基地和企业继续实行产品质量追踪制,逐步实施畜产品销前检测,维护畜产品市场形象,切实保护生产、经营、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从业人员信用度备案制度,违规记分、分满失证,以减少“情”牌的操作余地。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对监管人员的考核力度,做到纪律严明、奖罚分明,确保执法的公正和效率,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执法水平。同时,增强服务意识,围绕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推广和技术服务。重点要引进(选育)和推广畜禽蜂优质品种;推广高效低残留兽药、饲料和添加剂;推广畜禽生态养殖技术,按绿色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导养殖户生产;研究和推广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发病机率以及用药量,降低药残。